能翻动的画怎么制作年味读年画|从《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看晚清年画的时代性

《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 陈同盛 江苏苏州桃花坞 苏州桃花坞木 刻年画博物馆藏

1842年,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居住并设派领事。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成为中国对外重要的交往口岸,也逐渐成为远东第一大国际贸易都市。自此外国企业涌入上海占地开店,设码头、办银行,随即带来大量外国商品。1845年到1849年,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相继在上海县城以北建立,成为洋人聚居区。随着洋人的增多、洋货的繁盛,在这一区域内形成了俗称的“十里洋场”。此时上海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商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一种都市文化新格局的产生。

这一时期,《申报》《点石斋画报》等画报相继出现,成为人们描绘、记录都市新生活的重要舆媒阵地。此外,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多,人们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各种行业内的竞争日益明显,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商家们开始重视广告对于产品销售的重要作用。《申报》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广告宣传的色彩。《点石斋画报》由吴友仁掌舵,在创办之始便把内容锁定在社会新闻、世界风物和市民生活上,带有明显的大众文化的印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与报章杂志等印刷媒体的兴盛不无关系,这些报纸和杂志在报道社会新闻与流行风尚的同时,充当着文化“公共领域”构建者的角色。晚清时期,《申报》《点石斋画报》等报纸、杂志的读者主要是上海的都市人,它们作为晚清社会现代化表现的文本承载,对于当时的读者和社会均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由以前对比强烈的大红大绿改为较为柔和的粉色、浅绿等,而自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一度活跃的上海“小校场年画”,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小校场年画”风格,一时间生意兴隆,出现了现在被称为的“时事新闻”类年画。也开始在年画内容上进行创新,“小校场年画”是19世纪中期由于太平天国起义。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始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社会主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接纳与吸收。年画作为晚清时期一个世俗文化的代表性载体,在其或有意、或无意表现晚清时期社会风貌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年画《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作为通俗的图像用品在这一时期出现并非个例。笔者期望通过年画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晚清上海在新兴建筑、交通工具、人物身份、阶级分化、服饰装束等方面表现出的时代面貌,进而剖析该类年画在晚清时期的上海得以出现的根源,并希望能解决这幅年画的具体断代等问题。

《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为清代苏州桃花坞年画名店陈同盛画店出品,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晚清时期上海丰富的市政交通、文化娱乐、新生事物及流行装束等,展现了上海作为“十里洋场”所呈现出的经济文化新格局。本文从该年画创作的社会背景入手,逐步解析画面上出现的新式建筑、印度巡捕、各类交通工具以及人物服饰等多个因素,采用图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这幅年画进行具体断代的个案研究。

在晚清的上海社会形成一种通俗文化的“合围”之势,适宜上海都市民众的审美观。苏州桃花坞年画产地的业主和工匠为躲避战乱,“小校场年画”在色彩上大胆革新,集聚于今黄浦区旧校场路的小校场,促使上海的年画市场得以繁盛,二者的群体面向正好形成互补,创作、销售年画,为了区别于以往面向乡土大众的年画风格,与画报、报纸、杂志的阅读者大多为城市文化知识分子不同,年画的传播路径和接受对象多为底层的普通大众,

能翻动的画怎么制作年味读年画|从《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看晚清年画的时代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